Saturday, May 20, 2006

我們只能預測,不能體驗

最近上智慧品到般若空性章節時,有位精進的師姐,問道:慈悲是否是修行人在經歷了一些苦後,才大徹大悟,轉成大悲心,願意去幫助別人,是否看這些苦痛,會變得沒有感受.授課格西回道:也許這只是我個人意見,但是,我個人不同意這種說法,慈悲不一定要經歷過後,而是一種心境,就像有些人常常會面帶微笑,嘴角微微向上揚,同時也會散發出讓別人看到他後,就很歡喜的感染力,這樣子,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這樣的快樂,那種快樂,不是相對應苦的樂那種,我們世間人的樂多是比較相對得來的,真正的樂則不是比較而來的,是不斷對治自己後,找到的真實自己的快樂.修行不管怎麼方法聞,到最後都是用止觀,最後,最重要的是要去執行,才能真正改變提升.接著,師姐問道,我們是否可以用自身的苦來體驗修行人的大悲心,來了解修行的果位.格西隨機應化回道:體驗這個詞,在我的體會是已擁有,才可以說體驗,我們凡夫未曾擁有,只能說可以預測,想像,不能說能體驗.
格西的回答,令人莞爾.我這兒想補充的是,想想釋伽牟尼佛,出家前是個王子,在所謂世間財富上應算圓滿,當初放下自己一方之國,走出自己的城堡,是因為不忍城堡外廣大苦難的衆生,希望找到解脫的真理,幫助衆生離苦得樂,並不是他本身過得很苦,才會放下一切去修行的,這個故事,我也常常用來跟家中二個王子分享,希望他們也能懷抱衆生,將來所作所為,能夠造就利生事業.
記得五年前左右當初和美國初全家跟師父一個單獨的機會裏,師父就突然問我,為什麼要學佛?我回答,因為要自在快樂,師父則說:要利他.這句話,在五年後的今天,我更能體悟.學習目標一開始就弄不清,解脫的路子就遠了.最近同時在薰習菩薩道次弟,相應格西說我們只能預測,也就是順著這個次弟開展去了解要達到某一個果位,就需要具足心的要件,套用統計迴歸公式,要達到不同境界果位是右邊的結果時,左邊的參數是不同的因子,這些因子又為前一次弟因子呈100%正相關,分析起來,愈高果位,所,可以展開的參數,也就是因子就愈來愈多,愈來愈微細,仔細檢視要達到等號右邊的果時,左邊需要的因子有哪些,由宗咯巴大師所解出的這個次弟關係,所以說,我們真的只能用預測的,重點是
我們應當思維,我們自身能夠具足左邊因子的多少個,要知道像師父這樣的大修行人,要具足的內心修為有多少,是我們一點也跟不上的,套具格西的話作為結語,這個世間有這麼多人都要去修行,難道他們瘋了嗎?要不是懷抱利益衆生離苦得樂,自己才能得到這個解脫,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出家人願意披上對治自己的戰袍,外掛慈憫衆生的相,所以說,當佛弟子理應敬奉佛法僧三寶,從這樣的目標及修行方向,是不是該自然而然升起對禮敬三寶之心,以及反求諸己為自我僅為一名凡夫而感懺悔.一切學習都有分別,從異中求同,放下異處,慧則順勢向上增長,和同樣學佛想突破障礙的你分享.

No comments: